分享缩略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红头文件”上的“慈善项目”能投资返利?这是诈骗!

2025-01-11 07:13

来源:央视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欧亚国际二维码V(6344802) 请认准欧亚国际指定客服,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即可,添加成功回复:开户条件 上分问题就可以了。为开创“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引领航向。欧亚国际app登录

  “红头文件”上的“慈善项目”能投资返利?当心!这是诈骗

  如果有人告诉您,现在有一个“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开展的“公益活动”,名叫“共赴小康项目”,您只要注册就能抽奖,只要创投就能有收益,而且这个项目还有一个印着财政部或者民政部三个大字的红头文件,您会不会心动?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表示,一段时间以来,他们频繁接到公众来电,咨询这个“共赴小康项目”,以及它“承诺”的投资回报的情况,由于咨询人数众多,基金会结合公众提供的材料进行了排查。那么,这种“红头文件”上的“共赴小康项目”到底是啥来头?一起揭开真相↓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从未设“共赴小康项目”

  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介绍了搜集的关于所谓“共赴小康项目”的相关资料。这个项目根本不是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开展的公益活动,而是打着基金会名义的诈骗活动。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 马中胜:公益慈善活动的本质是自愿无偿的原则,任何以投资回报、高利等名义的慈善行为都是属于诈骗行为。

  打着慈善名义诈骗 老年人受骗案例增多

  这种打着公益慈善的名义诈骗的行为不仅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蒙受损失,也严重伤害了公益慈善的公信力。近年来,包括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在内的多个公益慈善组织都在其网站发布有关警示声明,但还是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这种手段实施诈骗,而他们盯上的目标往往都是老年群体。

  家住湖北襄阳的王先生最近发现他的母亲在参与一个慈善返利的项目,据老人家介绍,这个项目是“中国中华慈善联合会”的慈善项目,将钱存入一个名为“慈联”的App中,不仅可以做慈善,还可以定期返利,一年就可以回本,回本之后还可以连续15年提现。

  受骗者家属 王先生:我妈妈被也是被社会上一个人引导的,说是慈善联合会在做这样的一个好事情。一步一步地就把“慈联”的App推给她,然后手把手教她在这上面去支付,一步一步陷进去,整个花了大概有50多万。

  感觉不妙的王先生赶紧清查他母亲的资金往来记录,王先生母亲投资App的记账本上显示,自今年7月以来,她先后在这个名为“慈联”的App上多次投资“车补互助”“房补互助”“圆梦互助”“生态互助”“终身计划”等名目繁多的投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的介绍都带着“红头文件”,所以王先生的母亲对所投资的项目一直深信不疑。

  受骗者家属 王先生:他们还有带着红章子的文件,有假冒国务院的,有假冒慈善联合会的。他们觉得有红头文件的事儿都是真的,我母亲一直认为是真的。

  王先生打开这个名为“慈联”的App,发现里面不仅有各种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还承诺有高额返利。App显示,他母亲的账户上共存入50多万元,几个月的时间返利已经超过170万元,但是这个170万其实只是一个数字,根本取不出来。

  受骗者家属 王先生:在App上确实是分红,但是那个App上的钱,不是在银行的钱,所以是骗他们的。

  无奈的王先生向中国慈善联合会进行举报,中国慈善联合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近来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类似上当受骗的投诉电话,其中多数都是老年人。

  受骗者家属 张女士:我妈就陆陆续续买了4万多块钱,受骗的全是老头老太太,还有的老头投了100多万。他们可怕的是已经给这些老头老太太洗脑,就假如公安派出所要找他们,怎么应对的话术都教老头老太太了。

  “捐赠返现 配捐 投流 公益理财”等名目繁多

  “车补互助”、“房补互助”、“圆梦互助”、“生态互助”,甚至还有“终身计划”,仅这一个骗人的App里,就有这么多骗人的项目,而这些其实也只是冰山一角,此外,还有不法分子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以“捐赠返现”“捐赠返利”“配捐”“投流”“公益理财”等名义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重损害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慈善事业的形象。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冯亚平:中国慈善联合会从来没有开展过捐赠获利的项目。在我们接到的举报中,不法分子打着中国慈善联合会的旗号,制作手机App应用程序,然后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虚构的政策文件,编造所谓的“扶贫”“房补互助”等慈善项目,承诺给予高额返现或者分红作为回报,欺骗群众申购。还有一种是冒用中慈联的名义建立微信群,打着“捐赠返利”的幌子诱使大家捐款。

  以慈善名义线下举办晚宴等形式欺骗公众

  中国慈善联合会介绍,除了假冒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假冒慈善名义等形式,诈骗的行为也是五花八门,而且多数都是通过社交媒体等互联网途径进行,有些诈骗分子还会在线下以慈善的名义举办晚宴等形式欺骗公众,迷惑性和隐秘性都很强。

  在一个假冒慈善名义进行诈骗的微信群中,工作人员发现诈骗分子不仅假冒了中国慈善联合会的名义,群里还有多名假冒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诈骗分子会在群里编造一些看似很正规的、吸引人的虚假项目或活动。

  诈骗分子还假冒在中国慈善联合会领奖的短视频,他们通过把这些短视频发在微信群或者App里,以高回报来诱导他们投资,由于诈骗行为都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使得追踪和打击变得更加困难。

  中国慈善联合会传播部副主任 孙彦博:这些App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访问,它都是以通过安装包的形式来获得的,都是通过人传人、通过群里下载,它会绕过安卓或者苹果的正常验证手段,相当于通过后台来安装。

  “拉大旗 作虎皮” 所谓慈善项目有何套路

  先巧立名目、再用所谓的“红头文件”唬人,针对此类项目,不法分子到底用了哪些套路?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也对此进行了揭秘。

  诈骗分子假冒了基金会的网站,在网站上还伪造了一些国家机关的政策文件,诱导不明真相的公众下载手机端“客服软件”和“共赴小康”App,投资一些所谓的慈善项目。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秘书长 马中胜:相当大的迷惑性,现在手段越来越高,像以前都是口口相传的,那么现在他们可以仿造出看似很真、很有欺骗性的假冒官方的、假冒中央部委的文件,不容易去辨别这些文件的真假。

  工作人员进一步调查发现,诈骗分子通过伪造的基金会官方网站诱导公众添加App后,便开始兜售所谓的与民生相关、乡村振兴相关的投资收益型产品,包括智能电网、南水北调、中西部产业大转移等假慈善项目,并承诺远远高于市场价的收益率

  当不明真相的群众将资金注入这些诈骗软件后,“客服”便会以种种理由推脱、延迟资金与收益的兑付,直至完全失联。

  如何辨别假冒慈善名义的诈骗行为?

  在生活中,见到“红头文件”,我们通常都会认为这一定是政府部门发放的,这也成为很多人上当受骗的关键一环,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这些假冒慈善行为呢?不久前,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司就联合发布了风险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规定,慈善捐赠的核心本质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任何声称通过捐赠可以获利的,承诺大额捐赠并要求预付费用的,社会公众都要提高警惕,避免因“天上掉馅饼”的诱惑而上当受骗。

  社会公众在向某组织捐赠前,可以通过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cszg.mca.gov.cn)查询该组织是不是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是否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等信息。

  面对一些“捐款”链接时,应当加强对相关银行账号等信息的核实,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慈善组织在接受大额捐赠前,也应当核实捐赠人的身份、捐赠来源及资金的合法性。通过官方渠道验证捐赠人的背景及资信情况,确保捐赠的真实性。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亚平表示,这些骗局有共同特点:

  不法分子利用公众爱心和对慈善的热情,假冒或伪造慈善组织的身份,来骗取公众信任。

  一旦取得信任,就会编造一些看似很正规的、吸引人的虚假项目或活动,来诱导公众。

  提示大家,遇到任何声称捐赠能获利等假借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的行为,一定要谨防上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总台央视记者 李玉梅 赵迎晨)

【编辑:张燕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