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列车“脑科医生”的春运“谢幕演出”
2025-02-14 05:30

欧亚国际客服V(6344802) 请认准欧亚国际指定客服,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即可,添加成功回复:开户条件 上分问题就可以了。为开创“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引领航向。欧亚国际

  中新网上海2月13日电 题:一名列车“脑科医生”的春运“谢幕演出”

  作者 谢梦圆

  从拥挤不堪的绿皮火车到整洁舒适的高铁,即将退休的杭州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党总支书记朱建华亲历了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今年是他投身铁路工作的第四十个年头,保障蛇年春运成了这位老铁路人的“谢幕演出”。

  对于注重家庭团圆的中国人而言,回家是过年的“必选项”,由此产生的春运也给交通运输带来不小压力。长三角作为人口流动规模较大的区域,春运高铁网络也越织越密,让朱建华的工作充满挑战。

  朱建华主要负责电务列车车载设备维修及养护,日常与团队一起,每天对回到检修基地的动车车载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开展各项机能实验,并对模块数据进行分析诊断。新一代列控车载设备是列车的“超级大脑”,集成了高铁动车运行速度、线路特点等海量关键数据,对列车的高精度定位和安全运行至关重要。正因如此,他被称为列车“脑科医生”。

  “今年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春运保障工作量最大的一年。”朱建华告诉记者,设备整治调试工作一般在春运前三个月就启动了,为新线启用及春运工作,2024年杭州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共增加49组新型动车组。期间,大伙加班加点,完成了749个单项整治任务,如进行新型列车车载设备无线专网控制,以此减少干扰。

朱建华在进行列车日常检修。受访者供图

  抗干扰加装工作一般要干到半夜,春运前三个月都进行。朱建华说,由于是在运营的动车上进行加装,特别是加装吸附在动车车载设备机柜内的抗干扰设备,安装空间狭小,作业难度较大,手伸进去都非常困难。三个月下来,大家的手指都磨破了。

  朱建华说:“如果出现干扰等情况,列车只能降级运行,甚至造成中途停车。在春运动车高密度开行时期,一趟车晚点1分钟,就会影响一大片。”

  说起现在的工作,他侃侃而谈,显得经验十足,殊不知,他是个半路出家的“脑科医生”。1985年,20岁的朱建华进入铁路工作,当起了火车司机,先后在司炉、副司机、司机、指导司机等多个岗位工作。直到1999年,他才转行进行列车车载设备的维修及养护。

  谈及转行原因,朱建华转而向记者描述起自己从业40年来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最初几年,车厢旅客拥挤,连弯个腰都困难。一站就是几小时。现在看来就是活受罪。还有2008年春运,南方受到冰雪灾害,不到170公里的回乡路,换了4趟车,用了近6个小时才到。途中面对旅客的抱怨,一时难以抬头”。

  即便过去多年,朱建华仍清晰记得那种“憋着一口气”的感觉,“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当时我们的列车和设备都比较落后,列车所有运行都需要人为操控,这会出现漏洞,而且大大影响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输效率,必须通过科技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靠着这口气,朱建华主动跨行转向列车车载设备维修领域,并经历了中国五代列控车载设备的变迁。彼时恰逢中国高铁起步阶段,列车车载设备多借鉴引用国外先进技术,这也让初次接触全新设备的朱建华心里没底,“原先的设备比较简单直观,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测量,但新设备都是模块化的数字控制,团队当初都很茫然,只能边维修边摸索,压力很大”。

  他还记得2007年7月,自己参与维护的列车车载设备几乎都是进口的,因为对标准认知不足,他们甚至连一个螺丝螺帽都不敢擅动。

  这种状况直到中国铁路自研能力提高才得以改善。朱建华说,从第三代向第四代列控车载设备升级开始,铁路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率逐步提升,“设备进一步优化,智能化程度提高,铁路的安全、运能与效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中国铁路从落后到领跑,我时时刻刻都参与其中,现在让我离开,有些恋恋不舍。”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朱建华哈哈一笑,“现在铁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见人们都能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得到大家的称赞,让我觉得自己的一生非常有价值”。(完)

【编辑:曹子健】

| 微矩阵
扬子晚报网:经济新闻新闻网站深圳市新闻网新余新闻网隆林新闻外交部新闻司澳门新闻寿阳新闻东森新闻定襄新闻  新闻界法制新闻中国评论新闻网新闻频道13在线直播寿阳新闻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环球新闻网大武夷新闻网新闻体裁百度新闻  防城港新闻网许昌新闻会议新闻稿新闻龙卷风搜狐新闻  诏安新闻汕头新闻虚假新闻东北新闻网河南农业新闻  英山新闻网山东新闻联播半岛新闻网新闻体裁西安新闻  运城新闻澎湃新闻柳州新闻网湖南新闻如皋市委新闻网  和田新闻郴州新闻网青岛新闻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江苏新闻网  桐庐新闻网大象新闻app下载百度新闻网宝坻新闻广西新闻网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