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首页 > > 正文

习近平同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就中蒙建交75周年互致贺电

2024年10月16日 13:08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欧亚国际客服V(6344802) 请认准欧亚国际指定客服,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即可,添加成功回复:开户条件 上分问题就可以了。为开创“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引领航向。欧亚国际官方

  【光明时评】

  作者:侯金亮(重庆日报高级编辑、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

  近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6.1亿人次,同比上升43.9%;其中内地居民2.91亿人次、港澳台居民2.54亿人次、外国人6488.2万人次,同比分别上升41.3%、38.8%、82.9%。

  大规模、高频次人员出入境流动,是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直观反映。走出去,看异国风土人情,欣赏不一样的风景;迎进来,看中国的发展潜力、文化魅力,激活文旅大市场,增进理解与认同。

  出入境流动,蓄积着发展的活力。你来我往的步伐里,有相向而行的真诚奔赴,有开放自信的大国气象,更有每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而且,需要看到的是,人流的背后是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涌动,多重要素的流动为发展注入更多动能。就拿上海来说,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上海各类支付服务主体共为外籍来沪人员提供支付服务超2200万笔、交易金额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倍和1.2倍。这些数据背后,是对消费市场和创新发展实打实的助力,开放的发展环境最终也将惠及每个个体。

  这份成绩单的取得,得益于出入境便利政策的牵引与保障。过去一年多来,我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目前,中国已对50多个国家实施过境免签政策,并对3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免签。2024年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更是宣布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按照新规,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同时新增21个口岸作为过境免签人员出入境口岸,并进一步扩大停留活动区域。这些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发展活力与开放姿态。

  这种活力与开放,不仅体现在政策便利度的提升上,更体现在细致的安排和优化的服务上。外国游客在支付消费、住宿登记等方面便利度得到显著提升,入境游基础设施持续健全完善。比如,北京口岸为所有航司配发外国人入境登记卡,广州口岸为入境旅客提供多语种翻译,上海的外滩、东方明珠等标志性景点投放中英文对照的指示牌和导览图,南京在夫子庙、中山陵等景点增设多语种导览标识和服务信息。

  这段时间,“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为韩国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大批东南亚游客包机来中国东北感受冰雪奇缘,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打卡”,并通过视频记录他们的旅行经历和体验。“China Travel”(中国游)被评选为多种版本的2024年度热词之一,由此可见其热度和影响。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很多游客用“出乎意料”和“从未想象过”等词语表达他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魅力的赞叹,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民心的交融,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生动、立体的中国。

  开放,意味着中外游客更加热络的“双向奔赴”。除了入境便利外,“走出去”的便利度在过去一年间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57个国家和地区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的互免签证协定,其中26个国家已经实现全面互免签证。更让人叫好的是,2024年在北京等20个城市试点实施内地居民换发补发普通护照、往来港澳通行证、往来台湾通行证“全程网办”,办理出入境证件实现“一次都不跑”。出境政策持续优化,签证申请流程简化,加之专业服务机构增多,出国旅游变得更加便利。

  当外国游客踏着古城的石板路,品味着街巷间缭绕的烟火气,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当更多国人走出国门,展现我们应有的精神面貌和风采,这种双向流动蕴含着蓬勃生机与活力。它不仅为中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注入更强动能,也为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带来更多希望。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0日 02版)

【编辑:刘阳禾】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手机看新闻的软件中天新闻台青岛新闻网首页环球新闻产经新闻报nba体育新闻上海新闻综合频道直播央视新闻客户端今天重大新闻台湾联合新闻网  腾讯体育新闻深圳新闻网也门新闻献县新闻新闻袋袋裤 最新新闻山东最新新闻中国石化新闻网荆州新闻淳化新闻  茂名新闻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科技新闻网新闻调查官网新闻投稿  德化新闻怀集新闻平凉新闻网营山新闻搜狐新闻客户端  琅琊新闻网河工新闻网中央新闻网邯郸新闻赤峰新闻  上海新闻网上海新闻综合频道广播电视新闻学国家新闻出版署新浪网新闻中心  腾讯新闻网河北新闻网广西新闻频道重大军事新闻新闻发布会新闻稿  攀枝花新闻网汉南新闻陕西新闻新闻坊突发新闻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联系方式:gqb@gqb.gov.cn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版权所有 中国侨网技术支持

[京ICP备0507210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