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国际在线客服V(6493007) 请认准欧亚国际指定客服,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即可,添加成功回复:开户条件 上分问题就可以了。喀山之行的一系列密集活动中,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精神力量”与“挺膺担当”。欧亚国际二维码
中新社北京11月27日电 题:中国增量政策持续扩容,工具箱里还有哪些“弹药”?
——专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
中新社记者 夏宾
9月以来,中国推出了一揽子增量政策,货币财政共同发力,有的聚焦资本市场,有的针对房地产领域,还有的瞄准地方化债。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轮增量政策背后的逻辑和考量?如何评价政策效果?未来工具箱里还有哪些“弹药”?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时表示,此轮增量政策不同于以往的刺激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对第四季度经济延续近两个月来的回升态势有信心。未来政策工具依旧充裕,增量政策要更加有力度、更有针对性,经济发展有望真正回到稳健增长的轨道。
对比1998年和2008年的两次刺激政策,尹艳林称,这一轮增量政策在背景、逻辑、重点、手段上均有不同。
他举例道,过去是投资拉动经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次的政策重点既有提振资本市场、稳定房地产、帮助地方化债,也有关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特别是在消费方面都有体现。
在政策手段上,除增加发债、降准降息外,也有创新工具,例如中国央行推出的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增量政策出台后,效果非常明显。”
有观察人士注意到,中国宏观政策正转向更重消费。尹艳林认为,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实不如过去,由此强调消费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但投资并非没有空间。
“中央更加强调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要统筹投资和消费。”尹艳林表示,要打通投资和消费的通道,把两者间的转化作为下一步扩大内需的重点,其中房地产和新型城镇化这两大领域值得关注。
中央对房地产领域提出“止跌回稳”的新要求,对此,尹艳林表示,止跌回稳的关键还是要改善预期。因为消费者有“买涨不买跌”的心态,这种心态会影响一些购房需求。
在他看来,要尽快扭转房价下跌趋势,一些政策要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力度,政策出台也不要“挤牙膏”,一定要考虑到市场预期变化。“我想只要政策力度够,房价特别是一些一线城市的房价能尽快止跌的话,需求量、销售量能有所回升,能使得市场预期尽快变化,这样就能实现中央所要求的房地产止跌企稳的目标。”
近期,中国财政部给出购房税收优惠,上海北京深圳三地则先后宣布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进一步降低购房成本,房地产领域增量政策持续扩容。
谈及近期公布的10万亿元人民币化债政策,尹艳林用“一揽子、综合性、靶向性”来形容其特点,“真正瞄准了地方隐性债务,针对性强,力度也大”。
从效果看,尹艳林认为,上述举措能大幅减轻地方化债压力,降低地方债务成本,同时还能腾挪出资金空间、时间空间、政策空间,使得地方政府更多聚焦于改善民生、提振经济,相信收效会非常明显。
财政部明确,明年将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尹艳林表示,目前看,中国的财政政策工具还比较充裕。
首先可扩大赤字,增加国债发行,支持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二是专项债工具,用于支持地方政府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三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是转移支付,利用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地方发展和解决一些民生问题,特别是能缓解经常性支出资金困难。“财政至少有这四个可以使用的工具。”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9月和10月的部分经济指标已出现回升,如何保持这一向好势头?
视频:中国经济运行回升势头增强 如何保持向好态势?尹艳林解读来源:中国新闻网
尹艳林给出了多项建议。第一,尽快扭转房地产市场预期。第二,加大支持性货币政策力度,促进物价回升。第三,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第四,大规模扩大投资。第五,刺激消费增长。第六,进一步活跃资本市场。第七,进一步落实重大改革。
“明年要把各个部门关于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分工方案落下来,推出一些带标志性的改革举措,这对改善预期、提振信心非常重要。”尹艳林说。(完)
采访实录摘编如下:
增量政策不同以往,投资、消费“双轮驱动”
中新社记者:官方近期推出了一轮提振经济的增量政策,相比过去的刺激政策,这一次的思路、逻辑有哪些不同点?您如何评价这一轮的政策?
尹艳林:这一次的增量政策和以往有很大不同。
第一,政策背景不同。1998年出台刺激政策是针对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4万亿”是针对国际金融危机。
这次主要是针对国内内需增长乏力、房地产市场低迷、股市低迷等情况,还有在此背景下,企业、居民、地方政府在收入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压力。
第二,政策逻辑重点不同。当时国内主要是通过拉动内需来应对外需收缩,靠投资拉动经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次重点既有提振资本市场、稳定房地产、帮助地方化债,也有关于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特别是在消费方面都有体现。
第三,政策手段不同。当时是直接采取增发国债的方式,这次也批准了10万亿元的计划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降准、降息以往也采用过,其他的政策工具包括支持股市的创新工具,这是原来没有的。
增量政策出台后,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股市立竿见影,现在楼市活跃度也有提升,10月份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量和二手房成交量出现好转。
中新社记者:有观点提出,中国的宏观政策应该转向更重消费,您对此怎么看?我们该如何平衡好消费和投资的关系?
尹艳林:这一次政策确实更强调消费。一揽子政策里提到了“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直接用国债来增加“两新”消费,消费对经济发展增长有基础性作用,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在通过扩大内需来提振经济、拉动增长时,消费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对比十年前,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不如过去,制造业投资增速也有明显下滑,这些年来因为传统产业出现过剩,扩张性产业投资就大幅下降。
尽管有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增加,但还弥补不了传统产业产能扩张性投资的下降,总体表现就是投资增长速度往下滑。民间投资不振也是投资增长速度下来的重要原因。
这种情况下,强调消费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但也要看到现在投资并非没有空间。国家发改委方面透露的信息也显示,包括一些基础设施、城市更新、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资,还有像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需要大量投资,所以投资还有空间,只是拉动作用不像过去那么大。
中央更加强调投资和消费双轮驱动,要统筹投资和消费,那就不能就投资谈投资,也不能就消费谈消费,而是讲投资的时候要考虑到消费,讲消费的时候要考虑到投资,要打通投资和消费通道,把两者间的转化作为下一步扩大内需的重点。
这方面有两个领域值得关注,一个是房地产领域,房地产是大宗消费品,上下游产业链很长,从消费端来讲,对家电、家装等有拉动作用。近年来房地产下行对消费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从投资上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下降,对整个投资是负的下拉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特别是现在中央强调止跌回稳,无论对投资和消费都有重要作用。
另一个是新型城镇化,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能增加消费,而且能带动城镇投资。
我翻了一下统计数据,发现有几大件,像冰箱、家用轿车、电脑等,这些在农村的每百户家庭拥有量和城市拥有量差距很大,如果能让这些消费品在农村的拥有量和城市一样,那消费增长空间还是很大。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同样会对市政建设等城市投资需求起到拉动作用。
预计化债效果明显,财政工具仍旧充裕
中新社记者:在这一轮增量政策中,市场对货币政策反应积极,财政政策也接续落地,与货币政策形成配合,这次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您如何评价这一举措?预计落地效果?
尹艳林:这一次化债政策的特点很明显,是一揽子、综合性、靶向性的,真正瞄准了地方隐性债务,针对性强,力度也大。
从效果看,能大幅减轻地方化债压力,能降低地方债务成本,就是利息支出。根据财政部测算,总计能减少6000亿元左右的利息。法定债务的利息要大大低于隐性债务的利息,直接效果是减轻了利息支出的债务成本。
另外还有三个空间,资金空间是原来用于化债的资金可以用于来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时间空间是争取了更多时间来考虑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如何上项目,政策空间是会有更多的政策聚焦到支持经济发展。腾出了三个空间,效果就会非常明显。
中新社记者:官方已经明确,明年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在您看来,我们在财政政策方面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有学者建议大规模发行国债的刺激政策,您觉得这是否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
尹艳林:目前看,我们的财政政策的工具还比较充裕。
首先,仍有赤字空间。官方明确,要积极利用可提升的赤字空间,那就可以考虑扩大赤字,增加国债发行,来支持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二是专项债工具。它是支持地方政府的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工具。三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是转移支付,利用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地方发展和解决一些民生问题,以及一些经常性支出资金困难的问题。至少有这四个可以使用的财政工具。
利用较大规模的发债刺激,能不能解决现在中国的经济问题?我想中国目前财政扩大刺激的空间是有的,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的一些急迫问题,特别是国家增加投资、扩大消费。
至于一些困难问题,特别是企业的困难,仅仅依靠这种刺激,还不那么容易解决。
货币政策像一根绳子,拉紧时很容易,起作用很直接,但放松时就不一样了,涉及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信贷需求能不能增加,不取决于利率的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取决于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
同样,在投资方面,财政预算最后要落到实处,必须要使得投资和消费能增加。除了直接增加国家投资外,企业的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能不能刺激出来,也取决于预期能不能改善。
变化可能有个过程,政策会有时间滞后,当整个经济环境改善,市场主体心理预期变化,那么投资会增加,老百姓消费会增加,这时经济困难问题会得到改善。
楼市回稳关键在预期,多措并举助经济回升
中新社记者:今年全国两会采访您时,您提到,中国住房基本需求没有根本性改变,房地产市场将走上平稳健康的发展轨道。最近从金融部门到住建部,出台了一系列稳地产的政策,您认为房地产“止跌回稳”的关键点在哪?
尹艳林:中央强调房地产止跌回稳,特别强调要回应群众关切,要调整住房限购政策。现在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精神出台了组合拳,就是“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
10月份的房地产市场数据就有所好转,但止跌回稳的关键还是要改善预期、是房价要止跌。因为消费者有一种“买涨不买跌”的心态,这种心态会影响一些购房需求。
要让房价下跌趋势尽快扭转,一些政策要更有针对性,要针对现在的热点城市、老百姓关注的地方来落地,像一线城市进一步取消限购的力度要大一点。
这种政策出台,不要“挤牙膏”,不要一点一点出,一定要考虑到市场预期变化,我想只要政策力度够,房价特别是一些一线城市的房价能尽快止跌的话,需求量、销售量能有所回升,能使得市场预期尽快变化,这样就能实现中央所要求的房地产止跌企稳的目标。
中新社记者: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从9月份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工业生产、服务业生产等领域都有边际改善,10月份的数据也有明显回升,您认为四季度的经济表现能否延续下去?
尹艳林:一揽子政策在逐步显现效果,我有信心第四季度各方面会延续这样一个态势。要实现经济目标,特别是使得经济回升的趋势能够保持,政策上还是要采取一些更有力的措施。
第一,尽快扭转房地产市场预期,相关政策要落地。
第二,加大支持性货币政策力度。现在央行强调是坚持实施支持性的货币政策,这样的货币政策要把物价回升作为重要考量。
今年最难实现的预期指标就是 CPI,要改变这种状况,明年货币政策力度还要更大一些,降息方面也还有空间。
第三,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部明确表示,明年实施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市场对此抱有预期,政策空间也有。
第四,大规模扩大投资。明年的预算、以及“十五五”规划,还有一些清单项目都要体现投资力度加大。在增加有效投资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更大力度。
第五,刺激消费增长。在今年的“两新”政策力度基础上,明年还应加大补贴力度,包括对地方配套要求可以适当放松一些,这样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积极性。另外,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回稳,同样会带动有关的耐用消费品的增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养老消费。
第六是进一步活跃资本市场,有利于提振信心,有利于发挥财富效应来促进消费。除现在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在交易制度改革方面可以做一些探索,不妨试一试,看看怎么让资本市场更加活跃起来。
另外就是进一步落实重大改革。明年要把各个部门关于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的分工方案落下来,推出一些具有标志性的改革举措,这对改善预期、提振信心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