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识局:黎以停火协议引发多重影响 拜登政府施压成效有限?
欧亚国际app登录V(6493007) 请认准欧亚国际指定客服,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即可,添加成功回复:开户条件 上分问题就可以了。喀山之行的一系列密集活动中,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精神力量”与“挺膺担当”。欧亚国际上下分
中新网11月27日电 (记者 甘甜)在持续交火一年多后,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停火谈判终于有了新进展,以色列内阁26日晚批准了与真主党的停火协议。
当地时间11月27日4时,黎以停火协议正式生效。该协议前景如何?能否得到真正执行?又将对中东地区产生怎样的影响?
三步实施:协议内容有哪些?
根据对多家外媒的梳理,该停火协议共计5页长,包括13个部分,条款包括60天的过渡期。
停火协议的实施将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步,冲突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第二步,以色列国防军从黎南部撤出;第三步,双方就争议边界地区进行谈判,以确定以黎两国边界。
具体来看,以色列方面,根据消息人士透露,预计以军将“停止通过陆地、海洋和空中对黎巴嫩领土展开军事行动,包括针对平民和军事目标以及黎巴嫩国家机构”。
与此同时,根据该协议,黎真主党武装将撤至利塔尼河以北地区。该地位于以色列边境以北约30公里处。
黎巴嫩安全消息人士还向路透社透露,黎巴嫩部队将向利塔尼河以南部署约5000名士兵,部署地点包括与以色列接壤的边境沿线的33个哨所。
三重考量:以色列为何同意停火?
一年多以来,各方就黎以局势举行过多轮谈判,但都未能达成共识。而如今,停火谈判为何取得进展?
根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说法,以色列接受停火协议主要是出于三重考虑:专注应对伊朗的威胁;让以部队休整并补充武器储备;切断敌方南北战线间的联系和孤立哈马斯。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对此分析称,目前双方都需要休整,而以色列之所以愿意停火,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以色列初步实现了将真主党赶回利塔尼河以北的目标。
二是,以色列北部居民可以回归家园,这是以色列政府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三是,此次停火协议意味着打破北部战线与加沙战场的关联性,孤立了哈马斯和加沙战场,对以色列具有政治和军事意义。
双重影响:中东局势如何演变?
过去数月以来,以色列几乎是在7条战线上作战,包括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叙利亚和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以及在约旦河西岸展开军事行动等。
随着以色列同黎真主党的停火协议生效,中东局势将出现怎样的变化?
唐志超分析称,“此次停火将对哈马斯造成一定压力,以色列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将更无顾忌。但停火对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可能将产生双重影响。”
“一方面,停火背后有伊朗支持因素,显示伊朗无意与以色列升级冲突。另一方面,停火会促使以色列对伊朗进一步强硬,加大对伊朗施压力度。”唐志超说。
伦敦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安全研究高级副研究员赫利尔还指出,对于加沙地带的民众来说,该停火协议“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显然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喘息的机会”。
“为时不多”:拜登施压成效有限?
接下来,协议生效后,谁将来监督停火的实施情况?
据以色列媒体报道,协议内容包括成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国际机制来负责监督真主党的活动。此外,以色列被曝要求拜登向其提供一份保证信,保证以军在黎巴嫩领土上的行动自由,保证信将成为停火协议的补充附件。
对此,唐志超认为,目前来看,该停火协议能否得到执行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他指出,协议的实施很大程度是拜登政府施压的结果,但拜登将于2025年1月卸任美国总统,其任期已为时不多。
贝鲁特美国大学杰出研究员库里则认为,该停火协议“经过非常认真的谈判”,因此应该会取得一定成效,至少在初始阶段是这样。但协议能否长期有效,将取决于黎以民众最终是否真切感受到,“他们受到了平等对待”。
此外,黎巴嫩安全消息人士还指出,考虑到冲突地区可能存在未引爆的炸弹,如何安置返回家园的民众,也将是一大挑战。据路透社统计,以色列对黎巴嫩的袭击已导致超过12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许多人来自黎巴嫩南部。
未知仍存:内塔尼亚胡政府内部变数多?
而从黎真主党和以色列的最新表态来看,确保停火协议的落地,仍需相关方投入更多的努力。
真主党认为,该组织对停火协议的支持程度,将取决于以色列是否会再次发动袭击。
真主党成员哈桑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重要的是停止以色列的侵略和保护黎巴嫩主权,而真主党将继续存在,并将存在下去。”
以色列方面则坚称,如果真主党违反停火协议,以军仍将发动攻击。
未具名的以色列官员表示,如果发现安全受到威胁,包括出现向真主党转移武器和军事装备的情况,以军将继续打击真主党。
不仅如此,以色列安全内阁内部仍就是否停火存在分歧。
以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表示,停火将是一个“历史性错误”,以色列应该继续打击真主党。以色列反对派领袖甘茨也警告,接受停火意味着“错过摧毁真主党的历史性机会”。
以媒还报道称,事实上,有以色列官员对于停火持续时间表示不确定,“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一年”。(完)
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