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在良渚看见怎样的中华文明?
2024-11-30 20:00

欧亚国际热线V(6344802) 请认准欧亚国际指定客服,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即可,添加成功回复:开户条件 上分问题就可以了。为开创“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引领航向。欧亚国际在线

  中新网杭州11月27日电(林波 曹丹)“它告诉我们人类从哪里来,以及应该到哪里去。”近日,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教授、副院长因诺森·皮吉拉伊在参加第二届“良渚论坛”时表示,良渚文化具有国际性,如果不知道良渚文化是什么,就无法理解其考古遗迹中发现的价值,也无法与世界其他地方分享。

  良渚文化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见证。位于杭州的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核心遗址。在这里,能看见怎样的中华文明?

  11月25日至27日,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举行,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中外嘉宾聚焦良渚文化,对话中华文明。

11月25日,国际考古学家走进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南城墙遗址了解遗址细节。曹丹 摄

  良渚从哪来?

  “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良渚遗址,1936年首次被发现。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明,早在距今5300年,良渚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良渚文明是迄今发现的中华大地上最早的国家文明,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寿田说。

  在国际语境中,只有经过考古发掘实证具备“文字、金属、城市”三要素的才够得上“文明”。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赵辉表示,在良渚古城遗址被发现之前,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文明起源是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等重大考古发现,特别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国际学术界改变了看法。众多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公开承认“5300年前的良渚社会已经进入了早期国家文明阶段”。

  而今,良渚从哪来,答案更清晰。

  “目前遗址群的分布框架已较为清晰,确认的良渚遗址点已增至350余处(含水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宁远受访时表示,近日,考古人员利用遥感、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又新发现了20余条水坝,这一发现基本揭示了良渚水利系统的完整结构。

  文明互鉴,还要借古鉴今。良渚的考古研究新发现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参考的中国方案。

  “水与文化息息相关。”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雷丁大学史前考古学教授史蒂文·米森在了解良渚遗址的水利项目后表示,当下,全球仍面临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了解我们的祖先管理水系统的方式,对于我们改进当前水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诚然,人类文明之所以可以“薪尽火传,不知其尽”,关键要在交流互鉴中激发创新活力,积蓄文明发展进步的力量并共享成果。

11月25日,浙江杭州良渚博物院,帕特里西娅·莱德斯玛·保茜在良渚玉璧前驻足细看。曹丹 摄

  “我们需要更亲近彼此。”墨西哥考古学家、策展人,墨西哥大庙博物馆馆长帕特里西娅·莱德斯玛·保茜表示,西方文明有时候不太理解其他文明拥有着怎样的文化、音乐和神话故事,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得益于中国付出的巨大努力,我们才能在这个论坛上相互交流。”她认为,考古学的意义在于让大家认识到,“我们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不同”。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代表性文化之一,良渚不仅是中国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当前,良渚文化正不断创新活化,借力浙江和杭州的数字经济先发优势,研究良渚文化数字产品,让世界能够真正“看懂良渚、读懂良渚”。

  “底蕴深厚,文物精美。”在良渚博物院内,戴上AR眼镜的那一刻,虚拟3D文物瞬间跃然于哥伦比亚作家圣地亚哥·甘博亚掌心之上,上演着一场古老与现代的奇妙邂逅。

  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巧妙融入,那些遥远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与图片,而是变得生动可感、可观可触。

  据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介绍,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当地打造了良渚古城数智体验馆,开展了“云春游”“云直播”“云展览”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在新奇的体验中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与此同时,为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面向世界讲好“文明圣地”故事,良渚还在着力构建“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合作机制,良渚国际考古中心、首个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等平台相继成立。

  良渚文明是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浙江之窗”。

  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浙江正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战略部署,在守正创新、交流互鉴中不断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良渚成功申遗5周年之际,浙江省委书记、省长王浩在该论坛致辞时表示,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让“良渚论坛”更具国际视野、中国气派、浙江风韵,在守正创新、交流互鉴中助力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完)

【编辑:邵婉云】

| 微矩阵
百度友情链接:哈尔滨新闻上海新闻新闻坊宜宾新闻网物流新闻央视新闻遂宁新闻网中国评论新闻体育新闻搜狐青岛新闻网首页  新闻大求真安徽新闻英语新闻网站新闻联播直播在线观看抚州新闻网 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大图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晋江新闻网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学  朝鲜新闻近期新闻热点新浪新闻网共产党新闻网房地产新闻  福州新闻株洲新闻网重庆新闻联播中国旅游新闻网晋中新闻网  福州新闻新闻联播主持人黄河新闻网永州新闻网琅琊新闻网  四川新闻联播财经新闻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直播祁阳新闻网中国评论新闻  湖南新闻网中国石化新闻网江西新闻网宁远新闻网南宁新闻网  中央新闻联播直播新闻龙卷风浙江新闻联播河北新闻广西新闻网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